稻曲病防治
別名:水稻偽黑穗病、水稻綠黑穗病、水稻谷花病、水稻開花米
分布為害:稻曲病不僅影響產量,且因病菌含對人、畜、禽有毒物質及致病色素C9H6O7,用混有0.5%以上的病谷喂豬后,肉豬生長、增重速率下降;母豬產死胎、畸形胎,子豬成活率降低。對人的健康也有不良影響。
癥狀
(1)稻曲病在開花后至乳熟期發生,只為害谷粒。每穗上的病谷少則1-2粒,多的可達40-50粒。病菌在穎殼內生長,初時受侵害谷粒穎殼稍張開,露出黃綠色的小型塊狀突起,后逐漸膨大,包裹全穎,漸變為綠色后龜裂,散布出黑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粉狀,略帶黏性,不易飛散,但可借氣流傳播,在水稻開花時侵染花器和幼穎。
(2)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產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質降低。穗重損失與病粒數呈正相關,一般產量損失約5%,重的更多。
?。?)病菌以菌核和附在種子上的厚垣孢子過冬。菌核在第二年7-8月發育而產生大量子囊孢子,成為初次侵染源。稻曲病從開花經7-14天,從內、外穎縫合處現淡綠白色小菌塊,逐漸變大,后為帶綠黃色扁球形菌塊,膨大、破裂散出橙黃色厚垣孢子粉,病粒成熟為暗綠或墨綠色,病粒出現至成熟,約40天。
?。?)稻曲病發病率及程度與水稻品種抗性、施肥(特別是氮素)、抽穗早遲及氣候密切相關。抽穗期陰雨日多、量大,日照弱而短,蔭蔽大,露水多、霧大,氮肥偏重、遲施,則發病重。
病原:病原為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同品種不同播期發病有差異,雜交稻重于常規稻,粳稻重于秈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孕穗期低溫、多雨、日照少,出穗后溫度高,濕度大,發病多且重。病菌在24-32℃時發育良好,以26-28℃最適宜。濕度大利于病害發生,尤以抽穗揚花期陰雨日多為甚。
防治措施
?。?)水稻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選用抗病良種為防治稻曲病經濟有效的措施。發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將菌源埋人土中。水稻播種前注意清除病殘體及田間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鉀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
?。?)藥劑拌種,可用0.25%公主嶺霉素可濕性粉劑50倍液悶種。
?。?)抽穗前用18%多菌酮粉劑150-200g或于水稻孕穗末期每畝用14%絡氨銅水劑250g,或5%井岡霉素水劑100g,對水50L噴灑。施藥時可加入三環唑或多菌靈兼防穗瘟。施用絡氨銅時用藥時間提前至抽穗前10天,進入破口期因稻穗部分暴露,易致穎殼變褐,孕穗末期用藥則防效下降。此外也可用50%DT可濕性粉劑100-150g,對水60-75L,于孕穗期和始穗期各防治一次,效果良好。也可選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60-75g,對水60L還可兼治水稻葉尖枯病、云形病、紋枯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