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防治
別名:水稻火燒瘟、水稻吊頭瘟、水稻掐頸瘟
分布為害:是全國各稻區常見的重要病害。稻瘟病由稻梨抱菌引起,在自然條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
癥狀: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個生長期都有發生。
(1)秧苗:病苗變成黃褐色而枯死。
(2)葉片斑點主要有兩種:①急性型病斑,呈暗綠色,多近圓形或橢圓形。②慢性型病斑,多為梭形,外圍有黃色暈圈,內部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壞死線向兩端延伸。
(3)莖節病斑呈黑褐色或黑色斑點,病斑在節上成環狀蔓延,最后整個節變黑色壞死。
(4)穗莖病斑常在穗莖上發生淡褐色或墨綠色的病變,影響結實,形成白穗。
(5)谷粒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病原:無性態為灰梨孢,有性態為稻梨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在病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種子上的病菌易誘發苗瘟。露天堆放的稻草為第二年發病的主要侵染源。病菌的發育最適溫度為25-28℃;濕度高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飛散和萌發;長期灌深水或過分干旱,偏施、遲施氮肥等,均易誘發稻瘟病。
防治措施
稻瘟病可采用的藥劑較多,有稻瘟靈、稻瘟凈、三環唑等。單一使用某一種農藥容易誘導稻瘟病菌產生抗藥性以致藥劑用量越來越大,藥效卻越來越差。在選購藥劑時最好交叉選用上述農藥。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品種單一化種植。
(2)施肥原則為底肥足,追肥早,多施農家肥,增施磷鉀肥。田間宜以濕潤為主,干干濕濕,適時曬田,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3)發病初期每畝用30%乙蒜素可濕性粉劑40-60g,或用2%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80g,或用20%三環唑粉劑100g,或40%稻瘟靈乳油60-70m1,或30%苯甲·丙環唑10-15m1加水50-60kg噴霧。重病田需噴2次,間隔期為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