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苞蟲防治
別名:稻弄蝶、苞葉蟲、結苞蟲
分布為害
稻苞蟲,屬鱗翅目,弄蝶科。水稻受害,一般減產5%一10%,嚴重的損失30%以上。除為害水稻外,還取食玉米、高梁、菱白、稗子及游草等。以幼蟲吐絲卷葉作苞,躲藏其中,取食葉片,被害稻葉成缺刻,嚴重的葉片全被吃光,對產量影響很大。
發生規律
稻苞蟲種類較多。在中國主要發生為害的為直紋稻苞蟲,局部地區間歇性嚴重發生。南方稻區幼蟲通常在避風向陽的田邊、溝邊、塘邊及湖泊淺灘、低濕草地等處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利科雜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叢間或再生稻下部根叢間、菱白葉鞘間越冬。成蟲晝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種花上吸蜜,卵散產在稻葉上。一般在山區稻田、新稻區、稻棉間作區或湖濱區大量發生,為害較重。直紋稻苞蟲在廣東、海南、廣西1年發生6-8代;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如湖北、江西、湖南、四川、云南1年發生5-6代;長江以北1年發生4-5代;黃河以北1年發生3代;遼寧1年發生2代。在湖南、江西、四川、貴州、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區,稻苞蟲的主害時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對山區中稻為害較重。在湖濱地區的一季晚稻也常會遭受較大面積的為害。
為害特征
幼蟲吐絲綴葉成苞,并蠶食,輕則造成缺刻,重則吃光葉片。嚴重發生時,可將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葉吃光。
防治措施
一般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螟的農藥,對此蟲也有效,故常可兼治。若發生量較大,需單獨防治時,對3齡前幼蟲,每畝每次可用18%殺蟲雙水劑100-150g噴霧,或用2.5%甲敵粉2-2.5kg噴粉;3齡后幼蟲,可用90%敵百蟲100-150g,或50%殺螟松乳油100g,或50%辛硫磷100g加水50-60L噴霧。也可用Bt.乳劑每畝200g對水50L噴霧防治。由于稻苞蟲晚上取食或換苞,故在下午4點以后施藥效果較好。施藥期內,田間最好留有淺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