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虱防治
別名
白背飛虱俗稱“火蠓子”、“火旋”,褐飛虱又叫褐稻虱
分布為害
稻飛虱常見的有兩種,即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屬同翅目。飛虱科。
全國主要稻區均有發生。除為害水稻外,還可為害小麥、玉米、甘蔗、高粱、粟、茭白、稗、游草、看麥娘等:飛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屬同翅目,飛虱科。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南方稻區晚稻穗期重要害蟲。自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區常暴發成災。
發生規律
稻飛虱卵產于葉鞘、莖稈的組織內,卵長0.8mm左右,香蕉形,排列成串,初產乳白色,后漸變為黃褐色。稻飛虱幼蟲近橢園形,形態與成蟲相似。褐飛虱幼蟲為褐色,白背飛虱幼蟲為灰白色。
稻飛虱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在相對濕度80%以上,氣溫20-30℃時,生長發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為適宜,溫度過高、過低及濕度過低,不利于生長發育,尤以高溫、干旱影響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熱,晚秋暖和,則有利于稻飛虱的發生為害。栽培上,施肥不當,氮肥施用過多、過遲或偏施,造成稻株生長過于嫩綠,后期貪青徒長,田間郁閉,水稻插植密度過高,叢間小氣候高濕、陰涼,以及稻田長期積水等,均有利于發生和繁殖。適時、適度烤擱田,可抑制其發生。
為害特征
稻飛虱成蟲、若蟲多群聚在水稻中下部的葉鞘和莖稈上吸食和產卵,以針狀的刺吸式口器插人水稻植株中吸食汁液,受害稻株莖稈上出現很多黑色或褐色斑點,葉尖褪綠變黃,并加重紋枯病的發生。嚴重時,稻株基部變黑、枯死、倒伏,呈現“通火”慘狀,甚至大片枯死。農民比喻為“遠看似火燒,近看禾稈倒,鐮刀割不起,吊吊輕飄飄”。
防治措施
(1)選用抗(耐)蟲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做到基肥足,追肥早,適期烤擱田,降低田間濕度,使水稻生長健壯,可明顯減輕為害程度。
褐飛虱天敵種類多,數量大,應加強保護和利用,尤其在化學防治中應注意采用選擇性藥劑,調整用藥時間,改進施藥技術,減少用藥次數,以避免大量殺傷天敵。在水稻未封行之前應盡量減少用藥。以利于天敵建立群落;防治其它害蟲均應嚴格按照防治指標用藥,不普治,為天敵滋生繁殖創造條件。
(2)稻飛虱百叢蟲量達1500只以上時,要立即開始防治。 48%毒死蟀畝用50-80ml,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畝用15-20g,或10%吡蟲啉畝用30-50g,或25%噻嗪酮畝用50-60g,或80 %敵敵畏畝用100-150ml,或25%噻嗪酮+80%敵敵畏畝用50-60g+100ml,或10%吡蟲啉十80%敵敵畏畝用30-50g+100ml.施藥時要用夠水量,常規噴霧每畝用水量不得少于50kg,機動噴霧每畝用水量不得少于25kg,施藥時田間要保持水層。
噴藥重點部位為水稻中下部,可先用竹竿將稻株向兩邊分開,噴藥時將水稻中下部打透。搶晴天施藥,保證施藥后4個小時無雨。施藥時間最好選擇早上或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