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薊馬防治
別名:稻直鬃薊馬;俗稱灰蟲
分布為害
稻薊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 Bagnall.,屬纓翅目,薊馬科。國內各主要稻區均有發生,南方稻區普遍發生。為害水稻、大麥、小麥、玉米、甘蔗、看麥娘、游草、雙穗雀稗等禾本科一植物。
發生規律
稻薊馬在我國南方可終年繁殖為害,3月中旬,成蟲開始活動,先在麥類及禾本科雜草上取食、繁殖,4月下旬水稻秧苗露青后,成蟲大量遷往稻秧上,在水稻秧田及分孽期稻田為害、繁殖,至7月中旬后,氣溫升高,水稻圓桿拔節后,蟲口數量急劇下降,大都轉移到晚稻秧田為害,以后再轉移到麥苗和禾本科雜草的心葉·或葉鞘間生活,11月底成蟲進人越冬。成蟲活潑,遷移擴散能力強,水稻出苗后就侵人秧田。天氣晴朗時,成蟲白天多棲息于心葉及卷葉內,早晨和傍晚常在葉面爬動。雄蟲罕見,主要營孤雌生殖。
為害特征
稻薊馬成、若蟲銼吸葉片,吸取汁液,輕者出現花白斑,重者使葉尖卷褶枯黃,受害嚴重者秧苗返青慢,萎縮不發。稻管薊馬主要為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實。若為害心葉,常引起葉片扭曲,葉鞘不能伸展,還破壞穎殼,形成空粒。
防治措施
(1)早稻秧出苗前、鏟除田邊、溝邊雜草,清除田埂地旁枯枝落葉,消滅越冬蟲源;受害較重田塊,在施藥前后,增施一次速效肥料,促稻苗復青。冬春鏟除田邊、溝邊雜草,減少蟲源基數。栽插后加強管理,促苗早發,適時曬田、擱田,提高植株耐蟲能力。對已受害的田塊,增施一次速效肥,恢復秧苗生長。發現薊馬近景葉片出現白斑或者葉尖處枯黃時,將手掌浸濕,然后在上述癥狀明顯的地方輕輕掃過,手掌上即可發現有薊馬的成蟲或者若蟲。
(2)①噴霧法:在葉尖受害初卷期,每畝用10%吡蟲啉,或40%樂果,或50%殺螟松,或90%敵百蟲,或20%吡蚜酮100g加水50kg噴霧。 ②浸秧法:在移栽前,把受害秧苗的上半部,放入40%樂果,或90%敵百蟲1000倍液浸1分鐘,再堆悶1小時后插植。 ③用35%丁硫克百威種子處理劑拌種,用藥量為干種子重量的0.6%-1.1%,在常規方法浸種后拌勻藥劑,然后踏谷播種。
(3)噴藥前,在上述藥液中每畝加人150g尿素一起噴霧,能使受害稻苗迅速恢復生長。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由于稻薊馬繁殖周期短促,故應重視田間測報,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