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象甲防治
別名:稻鼻蟲、稻象蟲,俗稱鉤鼻子蟲
分布為害
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Billberg. ,屬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全國各產稻區。為害水稻、棉花、瓜類、甘薯、番茄、麥類、玉米等。
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1-2代,一般在單季稻區發生1代,雙季稻或單、雙季混栽區發生2代。以成蟲在稻樁周圍、土隙中越冬為主,也有在田埂、溝邊草叢松土中越冬,少數以幼蟲或蛹在稻樁附近土下3-6cm深處做土室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和假死性,善游水,喜攀登。卵產于稻株近水面3cm左右處,成蟲在稻株上咬一小孔產卵,每處約3-x20余粒不等。幼蟲孵出后,在葉鞘內短暫停留取食后,沿稻莖鉆人土中,一般群聚在土下深約2-3cm處,取食水稻的幼嫩須根和腐殖質,一叢稻根多的有幾十條蟲為害。一般丘陵、半山區比平原多,高燥田比低洼田多,砂質土比黍占質土多。
為害特征
成蟲以管狀喙咬食秧苗莖葉,被害心葉抽出后,輕的呈現一橫排小孔,重的秧葉折斷,飄浮水面。幼蟲食害稻株幼嫩須根,致葉尖發黃,生長不良。嚴重時不能抽穗,或造成秋谷,甚至成片枯死。
防治措施
(1)春季及時翻耕灌水,消滅越冬蟲源;推遲稻田排水時間,降低稻田幼蟲化蛹率,減少下一代成蟲發生量。
(2)以“治成蟲,控幼蟲”為宜:①應掌握在成蟲產卵盛期前,一般在早稻插秧后5-7天用藥,晚稻在插秧后3-5天用藥。防治幼蟲在孵化高峰至盛末期,即幼蟲為害初期。防治指標,治成蟲為平均每叢有蟲0.2-0.25頭。 ②防治成蟲,畝用40%毒死蟀??乳油l00ml,或20%三唑磷乳油l00ml,加水50kg噴霧:防治幼蟲,畝用40%毒死蜱乳油100ml加水50kg噴霧,或畝用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5kg,拌土25kg撒施。 ③田間蟲量大,成蟲盛發期長的應用藥兩次,間隔5-7天;施藥時稻田保持淺水層,以保證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