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防治
別名:玉米縊管蚜、俗稱麥蚰、膩蟲、蟻蟲
分布為害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屬同翅目,蚜科,又稱玉米縊管蚜。國內發生地區相當廣泛,新疆、青海、西藏未見發生報道。為害玉米、高粱、小麥、大麥、水稻等作物,另外還可為害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草、雀稗等37種禾木科雜一草。
發生規律
在長江流域年生20多代,冬季以成、若蚜在心葉或以孤雌成、若蚜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翌年3 ,4月開始活動為害,4,5月麥子黃熟期產生大量有翅遷移蚜,遷往春玉米、高粱、水稻田繁殖為害。華北5-8月為害嚴重,高溫干旱年份發生多。在江蘇玉米苗期開始為害。 6月中下旬玉米出苗后,有翅胎生雌蚜在玉米葉片背面為害,繁殖,蟲口密度升高以后,逐漸向玉米上部蔓延,同時產生有翅胎生雌蚜向附近株上擴散,到玉米大喇叭口末期蚜量迅速增加,揚花期蚜量猛增,在玉米上部葉片和雄花上群集為害,條件適宜為害持續到9月中下旬玉米成熟前。植株衰老后,氣溫下降,蚜蚜量減少,后產生有翅蚜飛至越冬寄主上準備越冬。一般8、9月份玉米生長中后期,均溫低于28℃,適其繁殖,此間如遇干旱、降雨量低于20mm,易造成猖撅為害。天敵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龜紋瓢蟲、食蚜蠅、草蛉和寄生蜂等。
為害特征
成、若蚜刺吸植物組織汁液,引致葉片變黃或發紅,影響生一長發育,嚴重時植株枯死。玉米蚜多群集在心葉,為害葉片時分泌蜜露,產生黑色霉狀物,有別于高粱蚜。在緊湊型玉米上主要為害雄花和上層1-5葉,下部葉受害輕,刺吸玉米的汁液,致葉片變黃枯死,常使葉面生霉變黑,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粒重,并傳播病毒病造成減產。
防治措施
(1)結合農事操作,清除田邊地頭雜草,消滅野生寄主滋生地,減少蟲源。雄穗是玉米蚜取食生長繁殖速度最快時期,也是種群的集聚地,在雄穗剛抽出未散開前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并帶出田外處理,既可防治蚜蟲,同時還兼治玉米螟和棉鈴蟲。也可采用麥棵套種玉米栽培法比麥后播種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開蚜蟲繁殖的盛期,可減輕為害。保護天敵,當田間天敵如瓢蟲、草間小黑蛛、草蛉、食蚜蠅數量多時,如寄生率在30%以上,或瓢蚜比1:120以上時應避免噴藥或使用對天敵安全的藥劑防治。
(2)在預測預報基礎上,根據蚜??量,查天敵單位占蚜量的百分比及氣候條件及該蚜發生情況,確定用藥種類和時期。 ①用玉米種子重量0.1%的10%吡蟲啉可濕粉劑浸拌種,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蟲、薊馬、飛虱效果優異。 ②玉米進人拔節期,發現中心蚜株可噴撒0.5%樂果粉劑,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當有蚜株率達30%-40%,出現“起油株”(指蜜露)時應進行全田普治,一是撒施樂果毒砂,每畝用40%樂果乳油50g兌水500L稀釋后噴在20kg細砂土上,邊噴邊拌,然后把拌勻的毒砂均勻地撒在植株上。也可噴灑10%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吡蟲啉可溶劑3000-4000倍液。 ③發生初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20%吡蟲啉可溶性液劑3000-4000倍液,或26%氯氟·啶蟲瞇水分散粒劑5000倍液,或3%啶蟲瞇15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