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銹病防治
分布為害
玉米銹病在我國玉米產區均有發生,是玉米上的常見病害。通常在玉米生育的中后期發生,為害較輕。個別地方或年份發病嚴重。
癥狀
玉米銹病主要侵染葉片,嚴重時也可侵染果穗、苞葉乃至雄花。初期僅在葉片兩面散生淺黃色長形至卵形褐色小膿疤,后小皰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圓形或長圓形突起,開裂后露出黑褐色冬孢子。
病原
病原菌有3種,即玉米柄銹引起的普通型銹病;玉米多堆柄銹菌引起的南方型銹病;玉米殼銹菌引起的熱帶型銹病。我國只有普通型和南方型兩種銹病,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我國目前發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銹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輾轉傳播、蔓延,不存在越冬問題。北方則較復雜,菌源來自病殘體或來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轉主寄主——酢漿草,成為該病初侵染源。田間葉片染病后,病部產生的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蔓延擴展。生產上早熟品種易發病,高溫多濕或連陰雨、偏施氮肥發病重。
防治措施
(1)選育抗病品種。
(2)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強田間管理,清除酢漿草和病株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侵染源。
(4)在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