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彎孢霉葉斑病防治
別名:玉米黃斑病、玉米黃葉病
分布為害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是近年來我國玉米上繼大斑病、小斑病、銹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害。彎孢菌葉斑病發生后,葉片布滿病斑,連片時干枯死亡,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降低產量。
癥狀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也可為害葉鞘和苞葉。病斑初為水浸狀或淡黃色半透明小點,之后擴大為圓形、橢圓形、梭形或長條形病斑,病斑因品種抗性不同而表現不一樣,一般長1-5mm ,寬1-2mm,大小不等;病斑中央蒼白色,呈半透明狀,周圍有褐色環帶,外圍有明顯的黃色暈圈;多個病斑相連形成大斑,葉片的前半部或葉緣壞死;病斑在葉片上呈不明顯的分節狀發生。潮濕的情況下可產生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病原為新月彎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于病殘體組織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帶菌的玉米秸稈和雜草是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進行再侵染。玉米彎孢菌葉斑病屬于典型的成株期病害,玉米苗期抗病性較強,隨著植株生長抗性減弱。中原田間發病始于7月下旬到8月初,發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由于該病潛育期短(2-3天),7-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環,如遇高溫、高濕,可在短時期內大面積流行發生,低洼積水田和連作田發病較重。
防治措施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措施。
(1)種植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減少越冬菌源。合理輪作,合理密植,加強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獲后及時清理病殘體,集中處理,減少初侵染源。
(2)在發病初期,田間發病率10%時噴藥防治,有效藥劑有農力托、青益色、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氣候條件適宜發病時一周后防治第二遍。可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或8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5-30克/畝,或45%代森銨水劑每畝100-150克/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