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絲黑穗病防治
別名:烏米、啞玉米
分布為害
玉米絲黑穗病是我國春玉米區重要病害,各大玉米產區普遍發生,造成玉米減產甚至絕收。
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的病原菌為絲孢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該病主要為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數果穗較短,基部粗,頂端尖,近球形,不吐花絲,除苞葉外,整個果穗變成一個大黑粉包,外觀不呈瘤狀。后期有些苞葉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結成塊,內部夾雜有絲狀物,因此稱為絲黑穗病。少數病株,受害的整個植株果穗畸形,呈刺猾狀,大多數病株仍保持原來穗形,僅個別小穗受害變成黑粉包,也有個別整個雄穗受害變成一個大黑粉包。為害嚴重的幼苗可表現出多種不同類型的癥狀。
?、侔??型:主要是節間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細,如筍狀,向一側彎曲,葉片簇生,暗綠色,葉片帶有黃白條斑,抽出的雌雄穗為黑穗。
②矮化叢生型:病株明顯矮化,節間縮短,葉片叢生,整個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個腋芽都能長出黑穗。
③多分蘗型:病株分蘗較多,每個分蘗莖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頂生。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這些明顯的典型癥狀,生產中常因品種抗病性強弱,土壤病菌數量的多少,以及環境條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而變化,有時,苗期發病癥狀又與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癥狀相混淆,所以,以上癥狀只能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在診斷玉米絲黑穗病時,要注意與黑粉病的區別。兩種病害的共同點都是產生大量的黑粉,區別在于玉米絲黑穗病只為害果穗和雄穗,而黑粉病則為害玉米的各個部位;玉米絲黑穗病的外觀不呈瘤狀,而黑粉病的外觀呈瘤狀。
病原
病原為絲孢堆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糞便或附著于種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該病的發生以土壤傳病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土壤中,結塊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時間長。用病株殘體或帶菌的土漚糞未經腐熟或用帶菌的病株喂養牲畜,均會造成糞肥帶菌,而施用這些帶菌的糞肥,引起玉米發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種子表面雖帶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從玉米種子萌發開始到5葉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芽至3葉期以前最易侵染,5葉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侵染部位為胚芽鞘、幼根頸以下部位及根部。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長錐的基部分生組織中,花芽開始分化時,菌絲向上蔓延進入花蕾原始體,有時生長錐生長較快,病菌蔓延較慢,未能進人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發病。
防治措施
?。?)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時??,根據病株的典型病狀,應及時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時割除病穗,并帶出田外深埋。對用病株進行喂養牲畜,牲畜的糞便必須進行漚制腐熟方可進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2)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層,減輕為害。實施輪作,上年發生較重且病原菌在土壤中較多的地塊要實行3年或3年以上輪作,輪作有困難的玉米主產區,進行2年或1年輪作,盡量避免連作。
?。?)不同玉米品種對玉米絲黑穗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在選用品種時,應向技術部門進行咨詢,尤其是發病較高,土壤中病原菌較多的地塊,更應選用高抗或較高抗的玉米品種。
?。?)用2%戊唑醇(立克秀)濕拌種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或干籽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0.5%拌種,或用10.6%福·戊唑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量1%拌種,或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2%拌種。
(5)加強苗期管理。在提高播種質量的基礎上,適時播種,低溫年份及土壤帶菌較多的地塊,絲黑穗病易發生,切忌播種過早,并加強管理,促進玉米早生快出苗,出壯苗,增強抗病力,減少被侵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