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防治
分布為害
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產上的次要病害,雖然各地均有發生,但損失不大。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玉米產區普遍發生,造成大面積流行,為害十分嚴重,其中,在華北地區和黃淮流域的河南、河北、北京、山東、安徽、江蘇等省為害更重,已經成為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
癥狀
主要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病斑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最初為淺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或深褐色,圓形或橢圓形,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在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在葉鞘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發病后期病斑表現破裂,葉細胞組織呈壞死狀,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在感病品種上一旦被病原菌侵染,全株葉片迅速產生大量黃色小斑點,直徑約1mm,葉片快速干枯。
病原
病原為玉蜀黍節壺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
發病規律
在玉米生長的中期(7-8月)溫度較高(23-300C ),濕度較大(相對濕度85%以上),且陰雨日較多時,利于發病;密度過大,田間郁閉發病重;低洼潮濕,雨后有積水的地塊和連作地塊發病較重;土壤瘠薄的地塊發病較重。
(1)土壤中及病殘體組織中有褐斑病病原菌,會導致玉米褐斑病發生;高感病品種連作時,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施肥方面,如用有病殘體的秸稈還田,施用未腐熟的廄肥、堆肥或帶菌的農家肥,會使病菌隨之傳入田內,造成病原菌數量相應的增加。
(2)玉米??5-8片葉期,土壤肥力不夠,玉米葉色變黃,出現脫肥現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導致發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氣溫度高、濕度大,也是誘發褐斑病的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
(1)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組織,并深翻土壤;選用抗病品種;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夏玉米如果沒有施用底肥或種肥的,應在玉米4-5葉期追施苗肥,每畝追施尿素10-15kg,施肥上注意氮、磷、鉀肥搭配,施用有機肥時必須充分腐熟;應根據品種特性選擇合適的密度,適當稀植,提高田間通透性。
(2)發病初期噴灑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或8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每畝100-150g,或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3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60-90毫升/畝,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6000-7000倍液噴霧。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藥劑中適當添加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葉面肥,促健壯生長,以提高抗病能力。